建议使用浏览器Chrome, QQ浏览器
登录/注册
首页 目录 资料 实验室 电子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鄂教版 留言反馈 排行榜 课件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3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文末下载) 2020-01-21 02:50:08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图片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经历了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由三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并能辨认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二、观察由四个、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按要求搭立体的过程,能按要求用若干个小立方体搭成立体,能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3. 能根据平面图形来判断对应物体和观察方向,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挑战性,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简单物体组合的形状,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难点:能辨认由4个或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3、关键:组织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和交流的过程,获得亲手操作实践的经历。

单元教学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         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

 

第2课时         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

教学内容

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的过程。

2.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3.感受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对于一般物体,能分辨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不同的画面。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向力。

教具准备

杯子、画笔、图版。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小狗贝贝特别爱交朋友,每天都到别的小动物家里去串门,和别的小动物们玩,这不,这天太阳落山了贝贝才往家走,贝贝不知道这时小狗毛毛,小熊哈利和多多也来找贝贝,准备和贝贝一起吃晚饭,下面是他们四个人看到的贝贝家的房子的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各是从谁的位置看到的

二、自主探究

1、师:今天,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先一起看一幅有趣的图。打开课本第1页,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图上有什么?

 

 

 

 

 

 

2、呈现4幅图,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

 

 

 

 

 

 

 

 

 

 

三、合作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画一幅图。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组准备的暖壶和杯子,照老师这样摆好。

请每个同学画出你看到的暖壶和杯子。

四、巩固拓展

1、师:判断一下,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要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

 

 

 

 

 

3、师:现在,请同学们亲自观察一下,各组桌上的暖壶和杯子,看一看从上面会看到什么形状,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五、检测小结

1、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一读题,然后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现在请同学们看3页"练一练"第2个问题,先想一想,再用小正方体搭一搭、看一看

 

3、师:通过刚才的判断,我发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长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接下来就请我们的小组长拿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暖壶和杯子这两个物体在小组中间摆放好。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麽收获?

 

 

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学生可能会说:

●图上有4只小狗,它们的名字叫多多、毛毛、贝贝、哈利,它们正准备回家。

●有一座房子和一棵树。

●房子的正面有门、窗户、信箱。

●侧面的上面是一个圆形的窗户,房顶是尖的。

……

 

2、学生可能会说:

●毛毛看到的是房子的正面,有门、窗户、一个信箱,还能看到右边的树。

●贝贝从房子的右侧回家,会看到一棵树,树后面是房子的侧面。

●哈利从房子的后面回家,会看到房子后面和树。树在哈利的左面。

●多多从房子左边回家,会看到房子的侧面,树的上半部分

 

 

 

1、学生做画

2、学生交流展示

 

 

 

 

1、生:●第一幅图是丫丫画的。因为她在桌子的左边,看不到杯子,只能看到暖壶和暖壶把手。

●第二幅图是亮亮画的。因为亮亮坐在桌子的前面,他看到暖壶的把手在左边,杯子在暖壶右边。

●第三幅图是红红画的。因为她坐在桌子的右边,所以她看到杯子在暖壶的前面。

 

生; ●两个圆形,一个大,一个小。

●会看到杯子的口和暖壶的盖,把手的上边。

●暖壶从上面看是环形,还能看到杯子的上面,提手的上面。……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再描述一下。

 

 

 

 1、交流时,重点说出判断的理由

 

 

 

2、与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组进行

 

 

 

 

 

学生归纳。

   

 

 

 

观察、交流图中的情况,为下一步观察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事物做准备。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想象看到物体的过程。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为下一步辨认图形作准备。

 

 

 

 

 

 

 

 

使学生学会有根据地判断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图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并画图展示两个实物组成的实物,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亲自画的基础上,进行看图辨认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能否把现实事物和图上事物联系起来,能否根据实物图判断不同角度的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现实资源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按要求用四、五个立方块搭成立体和观察交流的过程。

2.能按要求搭成立体,能够描述、判断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3.积极参加操作和交流活动,体验立体和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和描绘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学会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比较,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班也组织两项搭积木比赛

二、自主探究

1、让我们用手中的四个小立方体搭出你喜欢的立体图形   

 

 

 

 

 

 

 

 

2、 请同学们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自己搭的是什么图形?

 

 

 

 

 

 

 

 

三、合作交流

1.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用这4块正方体搭立体,但是老师提一个要求,搭出的立体从正面、左面看是下面有2个小正方形,上面有1个小正方形。

 

 

2.现在请同学们用5块正方体搭一个从前面、左面看都是下面2个,上面1个的立体。

 

搭的过程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鼓励。

 

四、巩固拓展

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照样子搭一搭,然后找出从前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图形。

五、检测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第一种搭法:四个小立方体并排搭成一排;

第二种搭法:四个小立方体竖着摞在一起;

第三种搭法:三个小立方体横着搭成一排,第四块摞在上面

 

 

 

重点说说自己搭的过程

重点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出示的两种搭法

 

 

 

 

 

 

 

 

1、学生动手搭立体。

 

 

全班交流。学生边展示搭的立体,边说搭的过程。

 

 

学生自己试着搭一搭,也可以和同学一起搭。

展示交流。并说一说是怎么搭的。

 

 

 

 

1.生自己观察判断,然后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观察判断的

 

2、学生先自己照样子搭一搭,然后找出从前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图形。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

   

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进入学习。

 

 

使学生经历用4个立方块搭立体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展示学生打出的不同立体,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多样化的搭法。

 

 

 

 

 

 

 

 

 

 

 

让学生经历按要求用4个立方体搭成一个立体的过程,感受体验立体和相应平面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分享、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获得自主探究的积极体验。

 

 

 

 

 

使学生经历按要求用5个立方块搭成立体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描述、判断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用字母表示数,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背景下,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的过程,经历由数的计算、图形代数、字母代数等探索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的数学化过程。新教材的用字母表示数,不单是用字母代数运算的基础,更加强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作出说明,能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出式子的值。

3.在探索、验证运算定律和解决用字母表示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并可以借助含有字母的式子来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作出说明,能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出式子的值。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讨、交流来理解怎样用字母表示数量和公式。

2.     在数学活动中训练学生用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探索、验证过程,对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体验。

3.     多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安排

 

 

共3课时

 

第1课时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第2课时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

 

第3课时     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内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

2.会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便写法

3.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趣味性,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个  性  设  计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学生老师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引出丫丫和妞妞对话的情境。

师生交流年龄的问题,然后提出书中丫丫和妞妞的对话。

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今年几岁了?

 

师:老师今年42岁了,你们算一算,老师43岁时你们几岁?

 

师:老师44岁时你们几岁呢? 

二、自主探究

师:我们的小伙伴丫丫和妞妞也在谈年龄的事,我们听听她们在说什么?

1.呈现情境,了解信息,知道妞妞1岁时丫丫几岁,会用式子表示。

师:谁知道她们说什么了?

师:妞妞1岁时,丫丫几岁?

 

师: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能用算式表示吗?

 

2.师生对话,说出妞妞2岁、3岁、4岁……10岁时,丫丫几岁?

师:那么你再想一想:妞妞2岁时,丫丫几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妞妞3岁时,丫丫几岁?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妞妞4岁时,丫丫几岁?师:如果妞妞11岁、12岁、13岁……时,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丫丫的年龄吗?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

 

 

 

 

 

 

 

三、合作交流

提出“妞妞a岁时,丫丫几岁”的问题,师生对话,让学生解答,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我们用字母a表示,妞妞的岁数,那么丫丫的岁数是多少呢?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a可以表示任意数,a+3既表示了丫丫的岁数,又表示了丫丫和妞妞岁数的关系。

 

四、巩固拓展

师:观察课本第6页铅笔盒图,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小黑板出示:

买3个铅笔盒(    )元

买5个铅笔盒(    )元

买18个铅笔盒(    )元

师:买X个铅笔盒需要多少钱呢?

师:9×X可以写成9•X或9X。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直接简写成X。

板书:买X个铅笔盒需要9X元。

 

购买牛奶

1.看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弄清图中每个字母表示的意义。提出让学生自己试着填空的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师: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教材中的(1)(2)(3)题。

第(3)题中含有字母的式子X+2Y用两个运算符号,是对前面用字母表示数量内容的整合,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想说一说你填的结果,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买3大箱和4小箱牛奶,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观察练一练第1题,发现了哪些信息?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同学们跑800米是不变的,而跑过的路程是不断变化的。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出每次剩下的路程吗?如何列式呢?自己做一做。

 

 

 

师:观察第4题的图并读题,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解决(1)(2)(3)题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只要合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五、检测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11岁

生2:我12岁

生3:我10岁

……

 

生1:我12岁

生2:我13岁

生3:我11岁

……

生1:我13岁……

 

 

 

生1:丫丫比妞妞大3岁

生2:妞妞问她1岁时,丫丫多大?

 

生:当妞妞1岁时,丫丫4岁。

 

生1:我是数的

生2:妞妞1岁时,丫丫(1+3)岁

 

生:妞妞2岁时,丫丫(2+3)岁

 

生:妞妞3岁时,丫站(3+3)岁

学生互相提问,回答。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提问题,说式子。

 

 

 

 

 

 

 

 

 

 

 

 

生:当妞妞a岁时,丫丫a+3岁。

 

 

生:因为丫丫比妞妞大3岁,妞妞a岁,丫丫就是a+3岁。

 

 

 

 

 

 

生:每个铅笔盒9元。

 

 

学生填空、交流。

 

 

 

 

 

生:需要9×X元

 

 

 

 

 

 

 

生:1大箱牛奶X元,1小箱牛奶Y元。

 

 

 

 

 

 

生1:(1)题填X+Y。因为1大箱是X元,1小箱是Y元,每种都买1箱就是X+Y元。

生2:(2)题填X-Y。求1大箱牛奶比1小箱牛奶贵多少元,也就是求它们的差,用减法……

生3:(3)题填X+2Y。1大箱是X元,2小箱是2Y元,一共是……

生:需要3X+4Y元

 

 

生1:同学们进行800米跑步训练。

生2:路过的路程有30米、80米、120米、260米、380米、n米。

生3:求剩下的路程。

 

独立完成2、3题,同桌互相检查,交流结果。

 

学生可能会说:

每本《数学游戏》X元,每本《科学家的故事》Y元。

买来《数学游戏》35本,买来《科学家的故事》20本。

买来的《数学游戏》比《科学家的故事》多。

……

学生自己解答,交流结果,然后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生进行年龄的谈话和计算,既能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自然引出丫丫和妞妞对话的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有顺序的讨论问题,便于学生体会“丫丫比妞妞大3岁”在计算中的意义。

 

 

 

 

 

 

 

 

 

 

 

 

 

 

 

 

通过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意义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义。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多种呈现信息的方式,考查每个人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a岁时,丫丫(a+3)岁

买X个铅笔盒需要(9×X)元。

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9X。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已学过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简单的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公式,发展简单的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正方形彩纸。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出示 (1)57+18○57+30

     (2)91+12○61+12

不计算,能填上合适的符合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的第(1)小题。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充分感受加法交换律。

出示第(2)小题。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a表示一个数,b表示一个数,

上面的关系式该怎么表示?

 

 

说明:这叫加法交换律

 

小结: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合作交流

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a+b+c=a+(b+c),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式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两个相同字母相乘,x·x可以写成x²,读作x的平方。

用 c表示周长,用S 表示面积,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为:

c=4x  S=x·x或S=x²

 

四、巩固拓展

 

第1题:先自己试试再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第2题:先说说根据的是哪个加法运算定律,再填空。

第3题。先弄清图形之间的关系,再填空。

五、检测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     学生思考、观察。

2.     学生回答,并说出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独立回答。

 

 

a+b=b+a

 

 

 

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求出正方形的

周长3×4=12(厘米)

面积:3×3=9(平方厘米)

 

 

 

同桌写算式。

 

全班交流。说出怎样算的,结果怎样。

 

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自由写。然后交流。

 

生1:正方形的周长=4x

因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2:正方形的面积=x·x因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总结。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不等式的判断,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

 

 

 

在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经历由具体的数抽象到图形表示的过程,介绍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用字母表示数做准备。

 

让学生经历合作验证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创造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公式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或m、n、a、x等符号可以表示数

2、用字母a、b、c表示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3、用字母表示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C=x•4=4x

正方形的面积:S=x•x= x2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过程。

2.     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含义,会根据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     积极参加数学问题讨论,能表达思考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教学重点

能理解式子的含义,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能表达思考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缺少了水,我们的生活、生产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水。我们学校是如何节约用水的,打开课本第10页。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每个月计划用水a吨是什么意思?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呈现4个字母表示的式子,

(1)a-b  (2)3a  (3)3b (4)12(a-b)

鼓励学生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义。

请想一想,每个式子表示什么?

 

 

还可以怎么说?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

师提示a和b可能是0吗?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师:在上面的式子中,只要知道了字母表示的数,就能算出这些式子的值。比如这个学校原计划用水60吨,也就是a=60,实际用水48吨,也就是b=48,那么a-b的值是多少?

师:把式子中的a换成60,把式子中的b换成48来计算:

 

板书:a-b

     =60-48

     =12

师:请同学们试着求其他三个式子的值。

教师强调书写问题,像3a、3b这样的式子,导入具体的数进行计算时,乘号不能省略,计算结果不用写单位。

 

 

三. 巩固拓展

谁来说说你写的式子,并说说式子表示的意义?

 

提出大头蛙的问题,给电视机定个单价,并求出式子的值。

 

 

 

 

四、检测小结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打开课本第10页,看书。

 

生:学校每月计划用水a吨。生:学校实际每月用水b吨。

生:计划就是打算每月用水a吨,不是实际用的。

 

 

 

 

 

生:a-b表示计划每月用水比实际多用多少。

生:a-b表示实际每月用水比计划少用多少。

3a表示3个月计划用水量。

3b表示3个月实际用水量。

12(a-b)表示一年节约用水多少吨?

生:不可能。

生:实际用水比计划用水少一点,所以a小于b。

 

 

 

 

 

 

学生试着求其他三个式子的值。

集体汇报:

3a=3×60=180

3b=3×48=144

12(a-b)=12×(60-48)=144

 

 

 

 

 

学生阅读试一试内容,说说发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试着解答书上的问题。

 

交流学生写的式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结果。

   

 

由水的重要性引出节水的问题。让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巩固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设计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a =60     b=48

a-b=60-48=12     3a=3×60=180    3b=3×48=144

12(a-b)

=12×(60-48)=144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乘法   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因此,本单元是最后一次安排乘法。主要内容有: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乘法估算,探索乘法运算定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等。

教学目标

1.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解决集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探索并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会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6.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和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探索并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会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推导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估算的方法。

2.坚持每天练习5道题,使之达到熟练计算。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用条理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安排

共12课时

第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2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3课时    乘法估算                

第4课时     解决简单问题          

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

第7课时     乘法的简便运算

第8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应写在什麽位置上。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今天早晨吃的什么饭?

师: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面包、馒头等食物都是由什么做的吗?

师:对,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条等首先是农民伯伯种的小麦,然后还要经过工人叔叔把小麦磨成面粉,才能做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面粉加工的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4页。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 “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的问题,怎样列式?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2.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呢

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的方法

 

 

 

 

 

 

3.总结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合作交流   

1.提出:这台面粉机一星期能磨面粉多少千克?的问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出有关算式。然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四.巩固拓展

 

1、试着完成第1题,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表格中。

 

2、第3题:观察情境图,先说说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自己解答。

3、第4题: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读读书中的问题,自己列式计算。

4、第5题:说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计算出红红打了多少字?张阿姨打了多少字吗?

 

 

五.检测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面包、馒头、鸡蛋、煎饼……

 

生:面粉。

 

 

 

 

 

学生读题、观察情境图  。   生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158千克。

生2:一天有3班工人工作。

生3:一天是24小时。

生4:问题是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生列出158×24的乘法算式。

 

学生自主笔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先了解哪些同学没有算对,再请学生说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就竖式计算时两个部分积中“6”的书写位置进行讨论。

学生同桌讨论

生1: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

生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

生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学生算,可找两个学生板演在黑板上。

检查、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1、生计算后,交流结果。

答案:6642    10125

6656

 

2、学生自己交流信息、问题。交流结果:

106×17=1802(元)

3.学生交流信息,独立解答交流。

355×24=8520(毫升)

5、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

 

 

由早餐引出磨面粉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自主读书和交流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准备。

 

 

 

 

 

 

 

 

给学生提供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空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类推能力。

 

 

 

 

 

 

 

 

在学生学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是对学生已有计算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拓展型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尝试进行四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空间。

 

 

 

多种方式笔算练习的内容,给学生练习笔算的机会。

 

考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的能力,并利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会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1.口算 60×30=     30×23= 

2×70=    40×22=   40×70=

40×90=   502×7=  8×50=    

2、笔算

4×27=   54×28= 708×6=   

 790×8=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问:说一说问题中的“各需要多少元钱”如何理解?

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自己试一试。

 

 

 

 

 

 

 

 

 

 

 

合作交流

 

3.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是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四、巩固拓展   试一试 。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1、第1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自己算一算处理每天的垃圾需要多少元?

2、第2题:想知道一头鲸重多少千克?自己算一算,再交流。

3、第3题:基础笔算练习:

230×40   135×58      432×18

217×23   360×25     140×50 

  教师重点指导竖式对位。

4、第4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再自己解答。

 

五、检测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算。

 

 

 

 

 

学生计算,说说笔算方法。

 

 

 

 

 

 

 

学生读题。发现信息和问题。

 

150×18=    150×20=

生:末尾有0的乘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

全班交流

(1)150×20=   可以先进行

估算,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

(2)150×18=    说出简便写法。1 5 0

×1 8

————

1 2 0

1 5

    ————

      2 7 0 0

 

 

 

 

 

 

 

 

先估计是几位数,再口算。

如:130×10,积是四位数。因为13×1=13的积是两位数,加上两个0,积是四位数。130×10=1300.

 

1.    学生交流信息,计算交流。

103×60=6180(元)

2、学生读题、计算、交流,430×22=9460(千克)

3、学生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读题,思考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

  

 

由口算、笔算复习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为学生创造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经历自主探究、尝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

 

 

 

 

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避免学生丢掉0,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掌握方法。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乘法估算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在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

旧报纸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把你乘火车的经过和常识说给大家听。

(出示文字和情境图)请同学们读题并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叫“定员118人”

师:“定员118人”是指一节车厢的座位数。

二、自主探究 

1、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教师巡视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算的?

 

 

 

 

 

 

 

 

3、这列火车到底有多少个座位?实际算算。

4.这三种估算方法比实际座位数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三、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试一试,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把“把19看成多少进行估算合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师:实际计算19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

 

四、巩固拓展

1、第1题:从小女孩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能估算出5号看台大约能坐多少人?试一试。

2、第2题。小组合作,估算一版报纸大约有多少字?

 

 

 

3、第3题: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一堆钉子的个数?

说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

 

生1:这是一节火车的车厢,定员118人。

生2:大头蛙指出“这列火车挂了12节这样的车厢”

生3:问题是:估算一下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生:每节车厢最多坐118人

 

 

 

 

 

1.学生独立试做。

 

2.交流学生各自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把12看成10,118×10=1180(个)

●把118看成120,再把12看成10, 120×10=1200(个)

●把118看成100,把12看成10, 100×10=1000(个)

3.学生算完后,集体交流。结果:118×12=1416(个)

小组讨论后发言:

第1、3种估算结果比实际座位数少了,因为把12节车厢看成了10节;第3种又把118看成了100,,积当然小了。

●第2种估算结果也比实际座位数少了。因为每节车厢增加了2人,10节增加了20人,而减少了2节车厢的人数是118×2=236人,所以结果就会比实际座位数减少了。

 

 

 

生:看成20比较合适。

学生独立估算。

生:118×20=2360(个)

生:120×20=2400(个)

生:100×20=2000(个)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118×19=2242(个)

 

 

 

 

1.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估算、交流。

 

 

2、小组估算,交流结果。

(1)先数出一版报纸的一行和一列各有多少个字,再估算。

(2)一个栏目一个栏目的估算,然后把各个栏目估算的结果加在一起。

 

3、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方法:

先数出50个,放在秤上称一称,看有多重,再把一堆钉子称一下。用总重量除以50个钉子的质量。

 

请有坐火车经历的同学介绍有关火车的情况,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了解事物中的数学信息,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丰富学生关于火车的一般常识。同时,为计算做准备。

 

 

 

 

 

 

为学生创造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

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感受估算和实际计算的不同意义,为讨论估算方法提供直观数据。

 

 

 

 

 

先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互相启发形成比较合理的意见。

 

 

 

 

 

 

 

利用火车的素材进行估算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了解信息的机会,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选择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方便的事情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体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解决简单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让学生通过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1)计算235×16   430×85

(2)口算

师: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时应注意什麽?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用乘法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图及文字。根据情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先尝试: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字,有的页只有半行怎样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计算大约有多少个字?

三、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即时练习    出示情景图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中的试一试。

 

 

 

4.归纳小结。通过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你有什麽体会?

四、            巩固拓展 

五、            第1题: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试着完成问题(1)、(2)

谁愿意把你计算的结果和同学们汇报一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决。

1.    第2题:自己读读第2题,试着做一做。

 

2.    第3题: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第4题: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试着做做,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五、检测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学生回答。

 

 

 

 

 

 

 

 

生;每页有25行,每行有23字。问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字?

先尝试: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字,交流:

生1:有的行不满按整行计算。

生2:有的页不满按整页计算。

 

再解决问题并交流算法。

指名板演,方法一:用分步列式。25×23=575(字)

575×82=47150(字)

方法二:用综合算式

23×  25× 82

 =575×82

 =47150(字)

 

 

 

自己计算,再交流。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1.  28×24=672(本)

35×20=700(本)

672+700=1372(本)

    2. 28×24+35×20

=672+700

=1372(本)

学生归纳。

 

 

 

 

1.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试做。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交流问题和结果。

2.学生试做交流。

 

 

 

 

3.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试做交流:

 

 

 

 

 

4.学生试做交流。

 

 

 

由计算、口算引出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大约”在问题中的意思,丰富学生的常识。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让学生经历自主解决简单三步计算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问题的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展示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问题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对获得的结论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并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作简单的简算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出示屏风图,仔细观察,屏风是什么样子的?

 

 

二、自主探究

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这个屏风一共用多少块玻璃?

交流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什么?

 

 

 

 

 

计算结果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12+9)×5=12×5+9×5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吗?

师:好,下面咱们再做几道题,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的两个算式得数就真的相等。——做书24页“试一试”! 先观察竖着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做一下这3组题,看一看每一组算式是否相等。

师:谁把你的计算结果告诉大家?

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承两个加数,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我们用a、b和c分别表示3个数,那么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c=a×c+b×c

请同学们做25页练一练1题,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三、合作交流

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出示:

38×53+53×62

(25+18)×4

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巩固拓展

1、练一练2题。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2题,看谁的算法简便。

2、第3题:读题并观察图,说说一套桌椅指什么?

 

师:把这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测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生:屏风的两扇不一样大。左面一扇的玻璃有5排,每排12块。右面一扇的玻璃有5排,每排9块。

 

 

 

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1)(12+9)×5

   =21×5

   =105

(2)12×5+9×5

   =60+45

   =105

生:一个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另一个是两个数分别乘以一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结果是一样的。

 

 

 

 

生:12和9的和乘5等于12和9分别乘5,再把两个积相

加。

生:跟刚才做的题一样:一个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一个是两个数分别乘以一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自己计算。

 

生: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都相同。

 

生: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多名学生口述。

 

 

 

 

 

 

 

 

 

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

 

 

 

 

 

学生计算

然后交流。

38×53+53×62

=(38+62)×53

=100×53

=5300

(25+18)×4

=25×4+18×4

=100+72

=17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1张桌子和1把椅子就是一套桌椅。

学生做题。

学生交流想法、结果。

 

 

 

 

 

 

学生总结。

 

    直接提出学习任务,由生活中的事情引入,通过观察屏风,知道屏风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通过交流、比较,得出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表述比较难,通过教师叙述和学生观察、交流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多次信息,使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验证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验证到成功的快乐。在说规律的过程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给学生提供自主判断、进行简便运算的机会,亲身体验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乘法的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3、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谁来说一说春游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出示情境图及文字。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算一算,他们这次春游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2、 在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在这次春游活动中,有4位老师,98名学生,算一算学生一共需要多少钱?用简单的方法试一试。    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4、其中有36名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同学应交多少钱?

 

 

 

 

三、合作交流

1、做试一试中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四、巩固拓展

1、第1题:自己读题后,试着算算。

 

 

 

 

2、第2题:看谁的方法更快更简便。

3、第3题:自己读题,再进行计算。

师:480×21没有特别简便的计算方法,所以简便算法需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

4.问题讨论。

先用计算器算算。

师:比较各题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五、检测小结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树都发芽了。春天太美了。

 

生:学校组织102名高年级师生去春游。平均每人的费用是25元。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全班交流。

(1)      用竖式计算:

  102×25=2550(元)

(2)100×5=2500 25×2=50 2500+50=2550(元)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

生:我认为采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最简便。因为可以口算出来。……

 

 

学生试算。

 

 

全班交流。

(1)运用乘法分配律:

98×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450(元)

(2)102×25=2550(元)

25×4=100(元)

2550-100=2450(元)……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算,再全班交流。

25×36

 =25×(4×9)

 =25×4×9

=100×9

=900

 

学生计算。

 

全班交流。

(1)99×57

   =(100-1)×57

    =5700-57

   =5643

(2)201×28

=(200+1)×28

=5600+28

=5628

 (3)125×32

=125×(8×4)

=125×8×4

=1000×4

=4000

(4)125×32

=25×5×4×8

=(25×4)×(8×5)

=100×40

=4000

 

1、学生试做,订正结果。

5×24×20

=5×20×24

=100×24

=2400(支)

学生计算,交流方法结果。

学生计算交流。

 

 

 

4.学生试算。

 

生:左边的两个算式的因数全相同,积也相等。

生:右边的两个算式的因数不相同,但积相等。

 

学生试写,交流。

 

学生归纳。

 

    由春游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现、交流事情中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学习的进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再次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交流学生计算思路和方法的活动,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展示,也是进一步学习简便运算的过程。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进行简便运算的机会,提高计算能力。

 

 

 

 

 

 

 

 

 

简便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简便运算的综合练习。

 

 

 

 

 

通过具体例子的计算直接感受算式中的因数和积的特点。

板书设计

 

乘法的简便运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口算卡、投影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

出示书中练习:37×10

37×100 400÷10  400÷100

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那400÷100呢?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两组算式:

(1)4×2=8  (2)25×40=1000

40×2=80       25×20=500

400×2=800      25×10=250

师:这两组题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组。竖着观察你发现什么?

 

师:再看第二组你有发现什么?

 

 

师:说得不错。好同学们当我们发现这些之后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总结一下?

合作交流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一规律做几道题。(师板书15×6=90)根据15×6=90老师再写一个算式让你算一算得数,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准。板书:15×2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师:继续做试一试中的题。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巩固拓展

1、第1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第2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第3题:自己读题,指名回答。重点说说题(2)是怎么想的。

4、第4题:请同学们自己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座可以商量。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结果告诉大家?

 

 

 

五、检测小结

你发现了什么?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试着写出其他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口算,交流口算方法。

 

 

生: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生: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生: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扩大4倍是100。

 

生: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

生: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

生: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把500缩小100倍后是5。

 

生: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60。120÷3=40,把120缩小3倍是40。

 

 

 

 

 

 

生:其中一个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10倍、100倍,积8也跟着扩大10倍、100倍。

 

生:其中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4倍,积1000也跟着缩小2倍、4倍。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4是6的4倍,积就是90的4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就扩大4倍。90×4=360

 

 

学生试做。

 

生:按“积变化的规律”表述。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说出判断理由。

 

3.学生交流。

 

 

 

4.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用已有知识进行口算的基础上,了解“扩大”的概念,并通过自己举例,描述理解“扩大几倍”的意义。

 

 

 

 

 

 

 

 

 

在除法口算的基础上,了解“缩小”的概念。并通过尝试描述、自己举例描述,理解“缩小几倍”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和尝试总结“扩大”这个积的变化规律,“缩小几倍”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完成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既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又能提高计算的速度。

 

 

 

 

 

 

 

 

考查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判断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事例,设计开放、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课后反思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扫码查看下载全部资源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图片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经历了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由三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并能辨认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二、观察由四个、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按要求搭立体的过程,能按要求用若干个小立方体搭成立体,能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3. 能根据平面图形来判断对应物体和观察方向,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挑战性,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简单物体组合的形状,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2、难点:能辨认由4个或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3、关键:组织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和交流的过程,获得亲手操作实践的经历。单元教学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         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 第2课时         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教学内容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的过程。2.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3.感受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对于一般物体,能分辨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不同的画面。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向力。教具准备杯子、画笔、图版。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小狗贝贝特别爱交朋友,每天都到别的小动物家里去串门,和别的小动物们玩,这不,这天太阳落山了贝贝才往家走,贝贝不知道这时小狗毛毛,小熊哈利和多多也来找贝贝,准备和贝贝一起吃晚饭,下面是他们四个人看到的贝贝家的房子的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各是从谁的位置看到的二、自主探究1、师:今天,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先一起看一幅有趣的图。打开课本第1页,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图上有什么?      2、呈现4幅图,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          三、合作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画一幅图。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组准备的暖壶和杯子,照老师这样摆好。请每个同学画出你看到的暖壶和杯子。四、巩固拓展1、师:判断一下,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要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     3、师:现在,请同学们亲自观察一下,各组桌上的暖壶和杯子,看一看从上面会看到什么形状,和你想象的一样吗?五、检测小结1、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一读题,然后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现在请同学们看3页"练一练"第2个问题,先想一想,再用小正方体搭一搭、看一看 3、师:通过刚才的判断,我发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长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接下来就请我们的小组长拿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暖壶和杯子这两个物体在小组中间摆放好。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麽收获?  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4只小狗,它们的名字叫多多、毛毛、贝贝、哈利,它们正准备回家。●有一座房子和一棵树。●房子的正面有门、窗户、信箱。●侧面的上面是一个圆形的窗户,房顶是尖的。…… 2、学生可能会说:●毛毛看到的是房子的正面,有门、窗户、一个信箱,还能看到右边的树。●贝贝从房子的右侧回家,会看到一棵树,树后面是房子的侧面。●哈利从房子的后面回家,会看到房子后面和树。树在哈利的左面。●多多从房子左边回家,会看到房子的侧面,树的上半部分   1、学生做画2、学生交流展示    1、生:●第一幅图是丫丫画的。因为她在桌子的左边,看不到杯子,只能看到暖壶和暖壶把手。●第二幅图是亮亮画的。因为亮亮坐在桌子的前面,他看到暖壶的把手在左边,杯子在暖壶右边。●第三幅图是红红画的。因为她坐在桌子的右边,所以她看到杯子在暖壶的前面。 生; ●两个圆形,一个大,一个小。●会看到杯子的口和暖壶的盖,把手的上边。●暖壶从上面看是环形,还能看到杯子的上面,提手的上面。……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再描述一下。    1、交流时,重点说出判断的理由   2、与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组进行     学生归纳。      观察、交流图中的情况,为下一步观察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事物做准备。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想象看到物体的过程。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为下一步辨认图形作准备。        使学生学会有根据地判断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图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并画图展示两个实物组成的实物,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亲自画的基础上,进行看图辨认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能否把现实事物和图上事物联系起来,能否根据实物图判断不同角度的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现实资源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按要求用四、五个立方块搭成立体和观察交流的过程。2.能按要求搭成立体,能够描述、判断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图形的形状。3.积极参加操作和交流活动,体验立体和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和描绘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难点学会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教具准备小立方体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班也组织两项搭积木比赛二、自主探究1、让我们用手中的四个小立方体搭出你喜欢的立体图形           2、 请同学们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自己搭的是什么图形?        三、合作交流1.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用这4块正方体搭立体,但是老师提一个要求,搭出的立体从正面、左面看是下面有2个小正方形,上面有1个小正方形。  2.现在请同学们用5块正方体搭一个从前面、左面看都是下面2个,上面1个的立体。 搭的过程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鼓励。 四、巩固拓展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照样子搭一搭,然后找出从前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图形。五、检测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第一种搭法:四个小立方体并排搭成一排;第二种搭法:四个小立方体竖着摞在一起;第三种搭法:三个小立方体横着搭成一排,第四块摞在上面   重点说说自己搭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出示的两种搭法        1、学生动手搭立体。  全班交流。学生边展示搭的立体,边说搭的过程。  学生自己试着搭一搭,也可以和同学一起搭。展示交流。并说一说是怎么搭的。    1.生自己观察判断,然后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观察判断的 2、学生先自己照样子搭一搭,然后找出从前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图形。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   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进入学习。  使学生经历用4个立方块搭立体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展示学生打出的不同立体,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多样化的搭法。           让学生经历按要求用4个立方体搭成一个立体的过程,感受体验立体和相应平面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分享、学习他人的学习成果,获得自主探究的积极体验。     使学生经历按要求用5个立方块搭成立体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描述、判断从不同方位观察看到的图形的形状。板书设计 观察由四个和五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计划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用字母表示数,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背景下,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的过程,经历由数的计算、图形代数、字母代数等探索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的数学化过程。新教材的用字母表示数,不单是用字母代数运算的基础,更加强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作出说明,能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出式子的值。3.在探索、验证运算定律和解决用字母表示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并可以借助含有字母的式子来交流。教学重点、难点1.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2.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作出说明,能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出式子的值。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讨、交流来理解怎样用字母表示数量和公式。2.     在数学活动中训练学生用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探索、验证过程,对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体验。3.     多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单元教学安排  共3课时 第1课时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第2课时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 第3课时     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教学内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2.会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便写法3.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趣味性,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教具准备情境图、课件。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  性  设  计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学生老师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引出丫丫和妞妞对话的情境。师生交流年龄的问题,然后提出书中丫丫和妞妞的对话。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今年几岁了? 师:老师今年42岁了,你们算一算,老师43岁时你们几岁? 师:老师44岁时你们几岁呢? 二、自主探究师:我们的小伙伴丫丫和妞妞也在谈年龄的事,我们听听她们在说什么?1.呈现情境,了解信息,知道妞妞1岁时丫丫几岁,会用式子表示。师:谁知道她们说什么了?师:妞妞1岁时,丫丫几岁? 师: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能用算式表示吗? 2.师生对话,说出妞妞2岁、3岁、4岁……10岁时,丫丫几岁?师:那么你再想一想:妞妞2岁时,丫丫几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妞妞3岁时,丫丫几岁?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妞妞4岁时,丫丫几岁?师:如果妞妞11岁、12岁、13岁……时,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丫丫的年龄吗?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三、合作交流提出“妞妞a岁时,丫丫几岁”的问题,师生对话,让学生解答,并说明理由。师:如果我们用字母a表示,妞妞的岁数,那么丫丫的岁数是多少呢? 师:你是怎样想的?师:a可以表示任意数,a+3既表示了丫丫的岁数,又表示了丫丫和妞妞岁数的关系。 四、巩固拓展师:观察课本第6页铅笔盒图,从图中了解到什么?小黑板出示:买3个铅笔盒(    )元买5个铅笔盒(    )元买18个铅笔盒(    )元师:买X个铅笔盒需要多少钱呢?师:9×X可以写成9•X或9X。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直接简写成X。板书:买X个铅笔盒需要9X元。 购买牛奶1.看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弄清图中每个字母表示的意义。提出让学生自己试着填空的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师: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教材中的(1)(2)(3)题。第(3)题中含有字母的式子X+2Y用两个运算符号,是对前面用字母表示数量内容的整合,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想说一说你填的结果,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买3大箱和4小箱牛奶,一共需要多少元?课堂练习师:同学们,观察练一练第1题,发现了哪些信息?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同学们跑800米是不变的,而跑过的路程是不断变化的。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出每次剩下的路程吗?如何列式呢?自己做一做。   师:观察第4题的图并读题,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解决(1)(2)(3)题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只要合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五、检测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11岁生2:我12岁生3:我10岁…… 生1:我12岁生2:我13岁生3:我11岁……生1:我13岁……   生1:丫丫比妞妞大3岁生2:妞妞问她1岁时,丫丫多大? 生:当妞妞1岁时,丫丫4岁。 生1:我是数的生2:妞妞1岁时,丫丫(1+3)岁 生:妞妞2岁时,丫丫(2+3)岁 生:妞妞3岁时,丫站(3+3)岁学生互相提问,回答。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提问题,说式子。            生:当妞妞a岁时,丫丫a+3岁。  生:因为丫丫比妞妞大3岁,妞妞a岁,丫丫就是a+3岁。      生:每个铅笔盒9元。  学生填空、交流。     生:需要9×X元       生:1大箱牛奶X元,1小箱牛奶Y元。      生1:(1)题填X+Y。因为1大箱是X元,1小箱是Y元,每种都买1箱就是X+Y元。生2:(2)题填X-Y。求1大箱牛奶比1小箱牛奶贵多少元,也就是求它们的差,用减法……生3:(3)题填X+2Y。1大箱是X元,2小箱是2Y元,一共是……生:需要3X+4Y元  生1:同学们进行800米跑步训练。生2:路过的路程有30米、80米、120米、260米、380米、n米。生3:求剩下的路程。 独立完成2、3题,同桌互相检查,交流结果。 学生可能会说:每本《数学游戏》X元,每本《科学家的故事》Y元。买来《数学游戏》35本,买来《科学家的故事》20本。买来的《数学游戏》比《科学家的故事》多。……学生自己解答,交流结果,然后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生进行年龄的谈话和计算,既能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自然引出丫丫和妞妞对话的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有顺序的讨论问题,便于学生体会“丫丫比妞妞大3岁”在计算中的意义。                通过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意义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义。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多种呈现信息的方式,考查每个人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a岁时,丫丫(a+3)岁买X个铅笔盒需要(9×X)元。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9X。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并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已学过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2.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及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3.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简单的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含义,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公式,发展简单的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投影、正方形彩纸。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出示 (1)57+18○57+30     (2)91+12○61+12不计算,能填上合适的符合吗?二、自主探究1、出示的第(1)小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充分感受加法交换律。出示第(2)小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a表示一个数,b表示一个数,上面的关系式该怎么表示?  说明:这叫加法交换律 小结: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合作交流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a+b+c=a+(b+c),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式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两个相同字母相乘,x·x可以写成x²,读作x的平方。用 c表示周长,用S 表示面积,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为:c=4x  S=x·x或S=x² 四、巩固拓展 第1题:先自己试试再说说你是怎样写的。第2题:先说说根据的是哪个加法运算定律,再填空。第3题。先弄清图形之间的关系,再填空。五、检测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     学生思考、观察。2.     学生回答,并说出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独立回答。  a+b=b+a   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求出正方形的周长3×4=12(厘米)面积:3×3=9(平方厘米)   同桌写算式。 全班交流。说出怎样算的,结果怎样。 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自由写。然后交流。 生1:正方形的周长=4x因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生2:正方形的面积=x·x因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总结。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不等式的判断,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   在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经历由具体的数抽象到图形表示的过程,介绍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用字母表示数做准备。 让学生经历合作验证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创造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公式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1、用字母表示数:■、▲、●或m、n、a、x等符号可以表示数2、用字母a、b、c表示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3、用字母表示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C=x•4=4x正方形的面积:S=x•x= x2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根据给定的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过程。2.     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含义,会根据字母表示的数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3.     积极参加数学问题讨论,能表达思考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教学重点能理解式子的含义,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教学难点能表达思考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缺少了水,我们的生活、生产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水。我们学校是如何节约用水的,打开课本第10页。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每个月计划用水a吨是什么意思?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呈现4个字母表示的式子,(1)a-b  (2)3a  (3)3b (4)12(a-b)鼓励学生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请想一想,每个式子表示什么?  还可以怎么说?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师提示a和b可能是0吗?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师:在上面的式子中,只要知道了字母表示的数,就能算出这些式子的值。比如这个学校原计划用水60吨,也就是a=60,实际用水48吨,也就是b=48,那么a-b的值是多少?师:把式子中的a换成60,把式子中的b换成48来计算: 板书:a-b     =60-48     =12师:请同学们试着求其他三个式子的值。教师强调书写问题,像3a、3b这样的式子,导入具体的数进行计算时,乘号不能省略,计算结果不用写单位。  三. 巩固拓展谁来说说你写的式子,并说说式子表示的意义? 提出大头蛙的问题,给电视机定个单价,并求出式子的值。    四、检测小结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打开课本第10页,看书。 生:学校每月计划用水a吨。生:学校实际每月用水b吨。生:计划就是打算每月用水a吨,不是实际用的。     生:a-b表示计划每月用水比实际多用多少。生:a-b表示实际每月用水比计划少用多少。3a表示3个月计划用水量。3b表示3个月实际用水量。12(a-b)表示一年节约用水多少吨?生:不可能。生:实际用水比计划用水少一点,所以a小于b。      学生试着求其他三个式子的值。集体汇报:3a=3×60=1803b=3×48=14412(a-b)=12×(60-48)=144     学生阅读试一试内容,说说发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试着解答书上的问题。 交流学生写的式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结果。    由水的重要性引出节水的问题。让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巩固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设计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a =60     b=48a-b=60-48=12     3a=3×60=180    3b=3×48=14412(a-b)=12×(60-48)=144课后反思第三单元  乘法   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因此,本单元是最后一次安排乘法。主要内容有: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乘法估算,探索乘法运算定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等。教学目标1.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解决集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2.探索并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会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6.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和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2.探索并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会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推导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估算的方法。2.坚持每天练习5道题,使之达到熟练计算。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用条理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安排共12课时第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2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第3课时    乘法估算                第4课时     解决简单问题          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第7课时     乘法的简便运算第8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应写在什麽位置上。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今天早晨吃的什么饭?师: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面包、馒头等食物都是由什么做的吗?师:对,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条等首先是农民伯伯种的小麦,然后还要经过工人叔叔把小麦磨成面粉,才能做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面粉加工的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4页。师: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 “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的问题,怎样列式?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2.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呢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的方法      3.总结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合作交流   1.提出:这台面粉机一星期能磨面粉多少千克?的问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出有关算式。然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四.巩固拓展 1、试着完成第1题,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表格中。 2、第3题:观察情境图,先说说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自己解答。3、第4题: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读读书中的问题,自己列式计算。4、第5题:说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师:你能计算出红红打了多少字?张阿姨打了多少字吗?  五.检测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面包、馒头、鸡蛋、煎饼…… 生:面粉。     学生读题、观察情境图  。   生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158千克。生2:一天有3班工人工作。生3:一天是24小时。生4:问题是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生列出158×24的乘法算式。 学生自主笔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先了解哪些同学没有算对,再请学生说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就竖式计算时两个部分积中“6”的书写位置进行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生1: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生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生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学生算,可找两个学生板演在黑板上。检查、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1、生计算后,交流结果。答案:6642    101256656 2、学生自己交流信息、问题。交流结果:106×17=1802(元)3.学生交流信息,独立解答交流。355×24=8520(毫升)5、学生交流信息。学生独立计算,交流。  由早餐引出磨面粉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自主读书和交流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准备。        给学生提供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空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类推能力。        在学生学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是对学生已有计算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拓展型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尝试进行四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空间。   多种方式笔算练习的内容,给学生练习笔算的机会。 考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的能力,并利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课后反思教学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2.会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计算器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 1.口算 60×30=     30×23= 2×70=    40×22=   40×70=40×90=   502×7=  8×50=    2、笔算4×27=   54×28= 708×6=    790×8=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题:问:说一说问题中的“各需要多少元钱”如何理解?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自己试一试。           三、合作交流 3.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是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四、巩固拓展   试一试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1、第1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自己算一算处理每天的垃圾需要多少元?2、第2题:想知道一头鲸重多少千克?自己算一算,再交流。3、第3题:基础笔算练习:230×40   135×58      432×18217×23   360×25     140×50   教师重点指导竖式对位。4、第4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再自己解答。 五、检测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算。     学生计算,说说笔算方法。       学生读题。发现信息和问题。 150×18=    150×20=生:末尾有0的乘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全班交流(1)150×20=   可以先进行估算,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2)150×18=    说出简便写法。1 5 0×1 8————1 2 01 5    ————      2 7 0 0        先估计是几位数,再口算。如:130×10,积是四位数。因为13×1=13的积是两位数,加上两个0,积是四位数。130×10=1300. 1.    学生交流信息,计算交流。103×60=6180(元)2、学生读题、计算、交流,430×22=9460(千克)3、学生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读题,思考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   由口算、笔算复习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为学生创造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经历自主探究、尝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计算过程。    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避免学生丢掉0,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掌握方法。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3.在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教学重点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难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教具准备旧报纸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把你乘火车的经过和常识说给大家听。(出示文字和情境图)请同学们读题并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叫“定员118人”师:“定员118人”是指一节车厢的座位数。二、自主探究 1、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教师巡视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算的?        3、这列火车到底有多少个座位?实际算算。4.这三种估算方法比实际座位数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三、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试一试,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把“把19看成多少进行估算合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师:实际计算19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 四、巩固拓展1、第1题:从小女孩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师:你们能估算出5号看台大约能坐多少人?试一试。2、第2题。小组合作,估算一版报纸大约有多少字?   3、第3题: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一堆钉子的个数?说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 生1:这是一节火车的车厢,定员118人。生2:大头蛙指出“这列火车挂了12节这样的车厢”生3:问题是:估算一下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生:每节车厢最多坐118人     1.学生独立试做。 2.交流学生各自估算的方法和结果。●把12看成10,118×10=1180(个)●把118看成120,再把12看成10, 120×10=1200(个)●把118看成100,把12看成10, 100×10=1000(个)3.学生算完后,集体交流。结果:118×12=1416(个)小组讨论后发言:第1、3种估算结果比实际座位数少了,因为把12节车厢看成了10节;第3种又把118看成了100,,积当然小了。●第2种估算结果也比实际座位数少了。因为每节车厢增加了2人,10节增加了20人,而减少了2节车厢的人数是118×2=236人,所以结果就会比实际座位数减少了。   生:看成20比较合适。学生独立估算。生:118×20=2360(个)生:120×20=2400(个)生:100×20=2000(个)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118×19=2242(个)    1.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估算、交流。  2、小组估算,交流结果。(1)先数出一版报纸的一行和一列各有多少个字,再估算。(2)一个栏目一个栏目的估算,然后把各个栏目估算的结果加在一起。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先数出50个,放在秤上称一称,看有多重,再把一堆钉子称一下。用总重量除以50个钉子的质量。 请有坐火车经历的同学介绍有关火车的情况,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了解事物中的数学信息,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丰富学生关于火车的一般常识。同时,为计算做准备。      为学生创造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感受估算和实际计算的不同意义,为讨论估算方法提供直观数据。     先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互相启发形成比较合理的意见。       利用火车的素材进行估算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了解信息的机会,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选择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方便的事情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体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解决简单问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3.让学生通过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探索新知。教学重点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 (1)计算235×16   430×85(2)口算师: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时应注意什麽?(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  1.出示图及文字。根据情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先尝试: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字,有的页只有半行怎样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计算大约有多少个字?三、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即时练习    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中的试一试。   4.归纳小结。通过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你有什麽体会?四、            巩固拓展 五、            第1题: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试着完成问题(1)、(2)谁愿意把你计算的结果和同学们汇报一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决。1.    第2题:自己读读第2题,试着做一做。 2.    第3题: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第4题: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试着做做,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五、检测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学生回答。        生;每页有25行,每行有23字。问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字?先尝试:估一估这本书有多少字,交流:生1:有的行不满按整行计算。生2:有的页不满按整页计算。 再解决问题并交流算法。指名板演,方法一:用分步列式。25×23=575(字)575×82=47150(字)方法二:用综合算式23×  25× 82 =575×82 =47150(字)   自己计算,再交流。独立完成,全班交流。1.  28×24=672(本)35×20=700(本)672+700=1372(本)    2. 28×24+35×20=672+700=1372(本)学生归纳。    1.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试做。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交流问题和结果。2.学生试做交流。    3.学生交流信息。  学生试做交流:     4.学生试做交流。   由计算、口算引出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大约”在问题中的意思,丰富学生的常识。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让学生经历自主解决简单三步计算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问题的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展示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问题课后反思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2.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3.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对获得的结论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并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作简单的简算题。教学难点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出示屏风图,仔细观察,屏风是什么样子的?  二、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这个屏风一共用多少块玻璃?交流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什么?     计算结果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12+9)×5=12×5+9×5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吗?师:好,下面咱们再做几道题,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的两个算式得数就真的相等。——做书24页“试一试”! 先观察竖着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做一下这3组题,看一看每一组算式是否相等。师:谁把你的计算结果告诉大家?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承两个加数,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我们用a、b和c分别表示3个数,那么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c=a×c+b×c请同学们做25页练一练1题,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三、合作交流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出示:38×53+53×62(25+18)×4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巩固拓展1、练一练2题。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2题,看谁的算法简便。2、第3题:读题并观察图,说说一套桌椅指什么? 师:把这道题做在练习本上。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测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生:屏风的两扇不一样大。左面一扇的玻璃有5排,每排12块。右面一扇的玻璃有5排,每排9块。   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1)(12+9)×5   =21×5   =105(2)12×5+9×5   =60+45   =105生:一个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另一个是两个数分别乘以一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生:结果是一样的。    生:12和9的和乘5等于12和9分别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生:跟刚才做的题一样:一个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一个是两个数分别乘以一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自己计算。 生: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都相同。 生: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多名学生口述。         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     学生计算然后交流。38×53+53×62=(38+62)×53=100×53=5300(25+18)×4=25×4+18×4=100+72=17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1张桌子和1把椅子就是一套桌椅。学生做题。学生交流想法、结果。      学生总结。     直接提出学习任务,由生活中的事情引入,通过观察屏风,知道屏风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通过交流、比较,得出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表述比较难,通过教师叙述和学生观察、交流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多次信息,使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验证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验证到成功的快乐。在说规律的过程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给学生提供自主判断、进行简便运算的机会,亲身体验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乘法的简便运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2、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化。3、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体验乘法运算定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方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谁来说一说春游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出示情境图及文字。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1、算一算,他们这次春游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2、 在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3、在这次春游活动中,有4位老师,98名学生,算一算学生一共需要多少钱?用简单的方法试一试。    教师巡视。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4、其中有36名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同学应交多少钱?    三、合作交流1、做试一试中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四、巩固拓展1、第1题:自己读题后,试着算算。    2、第2题:看谁的方法更快更简便。3、第3题:自己读题,再进行计算。师:480×21没有特别简便的计算方法,所以简便算法需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4.问题讨论。先用计算器算算。师:比较各题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五、检测小结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树都发芽了。春天太美了。 生:学校组织102名高年级师生去春游。平均每人的费用是25元。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全班交流。(1)      用竖式计算:  102×25=2550(元)(2)100×5=2500 25×2=50 2500+50=2550(元)(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02×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550(元)生:我认为采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最简便。因为可以口算出来。……  学生试算。  全班交流。(1)运用乘法分配律:98×25   =(100-2)×25   =100×25-2×25    =2500-50   =2450(元)(2)102×25=2550(元)25×4=100(元)2550-100=2450(元)……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试算,再全班交流。25×36 =25×(4×9) =25×4×9=100×9=900 学生计算。 全班交流。(1)99×57   =(100-1)×57    =5700-57   =5643(2)201×28=(200+1)×28=5600+28=5628 (3)125×32=125×(8×4)=125×8×4=1000×4=4000(4)125×32=25×5×4×8=(25×4)×(8×5)=100×40=4000 1、学生试做,订正结果。5×24×20=5×20×24=100×24=2400(支)学生计算,交流方法结果。学生计算交流。   4.学生试算。 生:左边的两个算式的因数全相同,积也相等。生:右边的两个算式的因数不相同,但积相等。 学生试写,交流。 学生归纳。     由春游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现、交流事情中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学习的进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再次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交流学生计算思路和方法的活动,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展示,也是进一步学习简便运算的过程。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进行简便运算的机会,提高计算能力。         简便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简便运算的综合练习。     通过具体例子的计算直接感受算式中的因数和积的特点。板书设计 乘法的简便运算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教学重点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口算卡、投影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景导入出示书中练习:37×1037×100 400÷10  400÷100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那400÷100呢?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出示两组算式:(1)4×2=8  (2)25×40=100040×2=80       25×20=500400×2=800      25×10=250师:这两组题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组。竖着观察你发现什么? 师:再看第二组你有发现什么?  师:说得不错。好同学们当我们发现这些之后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总结一下?三、合作交流师:下面我们运用这一规律做几道题。(师板书15×6=90)根据15×6=90老师再写一个算式让你算一算得数,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准。板书:15×2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师:继续做试一试中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四、巩固拓展1、第1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第2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3、第3题:自己读题,指名回答。重点说说题(2)是怎么想的。4、第4题:请同学们自己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座可以商量。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结果告诉大家?   五、检测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试着写出其他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口算,交流口算方法。  生: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生: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生: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扩大4倍是100。 生: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生: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生: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把500缩小100倍后是5。 生: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60。120÷3=40,把120缩小3倍是40。      生:其中一个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10倍、100倍,积8也跟着扩大10倍、100倍。 生:其中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4倍,积1000也跟着缩小2倍、4倍。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4是6的4倍,积就是90的4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就扩大4倍。90×4=360  学生试做。 生:按“积变化的规律”表述。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说出判断理由。 3.学生交流。   4.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用已有知识进行口算的基础上,了解“扩大”的概念,并通过自己举例,描述理解“扩大几倍”的意义。         在除法口算的基础上,了解“缩小”的概念。并通过尝试描述、自己举例描述,理解“缩小几倍”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和尝试总结“扩大”这个积的变化规律,“缩小几倍”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完成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既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又能提高计算的速度。        考查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判断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事例,设计开放、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反思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APP观看

扫码安装,或者点击这里


.

1→ 统编教材配套课外阅读书籍

2→ 难懂的数学概念一眼看明白